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

20150108 一種向心的流動,讓人不自覺的往裡琁


2010年,日本岩間道場一隅
一直到第三次去,我才看到道場裡,植芝爺爺親筆寫的書法掛在那,稻垣師範說,aikido的ai 就是愛的意思

(文長 慎入)


20150108 一種向心的流動,讓人不自覺的往裡琁

從第一篇日記裡,抽出這句話來當作第二篇的開頭,試著記憶到底是什麼讓我被“不離不棄”的牽引,甚至影響日常工作思考。那是一種向心的流動,讓人不自覺的往裡琁,而後來的很久之後,是怎麼消失了的呢?在記憶裡翻箱倒櫃,當年的日子是怎麼過的,一切是怎麼被建立起來,逐漸清晰,但怎麼消失的那一塊,卻難以拼湊。

1998創社之初,色帶稀少,第一屆的學生社員,只有三個,春生老師帶來了一整批的黑帶助教團,我們每個人,至少有三個助教照顧,備受呵護。無法印象到底建立了什麼規範章程,只清楚的記得學會的每一件事情,都是助教像是口傳心授的師徒,拉著手帶著做的。有人來就帶著打掃,沒有分排班,每個人都知道用具在哪裡。不會綁帶子,會有三個人跑過來幫你,誰人進場沒有敬禮,馬上有人把你拉回場外,重來一次,而且是仔仔細細的從文化脈絡說一遍,讓你忘不掉的那種,再補上一句:下次,你看到誰忘記敬禮,就知道怎麼教了。看到有人沒對手練習,立刻補過去,或是抓過來一起練習,不會有人落單。有人聊天嬉鬧,直接走過去:來來,我們來練習,諸如此類。我說不清楚那是什麼,是一個氣場、一種氛圍。我最記得陳老師每次做完一個示範,就會大吼,黑帶的,一人領一個色帶去練習。差別是,那時候,是清楚的兩個時段班,六點半到八點,屬於色帶班,黑帶的任務是跟色帶練習,鮮少有人切割,只顧自己,也不會有人因為這樣而不來。八點之後則是屬於黑帶的時間,技法難度高,老師講話會開始不客氣,你們這些黑帶啊……。色帶算是下課了,但可以自由續攤,當然也就要自己主動靠過去,通常第二堂課留下來的人,進步快,學得多。

那時候的助教團超強大,他們鮮少干涉社務,卻溫柔的介入了一切,儀軌形塑於無形、規矩立於身領手帶。沒有任何高段者自視為指導者,卻也沒有人會無視於任何崩壞的可能而冷眼旁觀。然後,色帶成了黑帶,創設初期的助教團逐漸移交轉讓,但該有的氣息延續,氣勢不減,逐漸興盛,可有一段時間,無盃不與,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名字一出場,就是氣派。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,因為招生不佳,社員減少,陳老師決定併班一起上課,後來,不知道又過了多久,併班成了一班,黑帶都不黑帶了,再爾後的世代,尊重了體制,卻遺忘了來不及成為根本的傳統。 然而,在過去幾年短暫不多的日本移地訓練裡,其所驗證的,竟是17年前的最初樣貌,而更有勝者。至少在岩間道場,儀軌規矩的形立,是內化的傳統,任何一個初心者加入,就是被完整的包覆,混帶上課是規矩,甚至成為模式,以段位分,平均分成兩列,每做完一個技法,高段者不動位置,低段者移動到下一個,所以每個人都能平均的跟不同段位的人練習,高段位的如果想精進練習,就是提早到,或是在一個小時的下課後,跟默契好的同學互相折磨……我是說練習。也因此,長期下來,水準整齊,就算是資淺色帶,也能表現不俗。“至少在岩間道場”是必須強調的,因為我只有這個經驗。

同樣是過去的幾年,參與社團的時間不足以經歷失去的過程,只能試著用邏輯理解,如果現在的社團裡,真的遺失了什麼,也許不是“不做”,而是“不知道要做”,也許是少了傳承中介,以前的幹訓是為了交接,現在只剩下台灣采風行。除此,在台灣的文化裡,沒有這樣的傳統,我們的日常生活裡,也並不這麼做,(打掃、儀禮、紀律、規範……),當然也就無以為憑,而這些儀軌規矩,難道跟技法精進會有關係嗎?答案絕對是肯定的,只是我們通常只看到道場上最後的結果,無法確知,甚至想要主動理解背後的經過,魔鬼的形成,永遠都在細節裡。至於一個1960年代引入台灣的日本武術,經歷近50年的時間,是否朝向忠於本源的移植,亦或仍然在尋找在地轉化的過程中,如此巨大的題目,不需要在一個大學的學生社團裡任重道遠,容我在此略過。

或許,白頭宮女(真的有白頭髮了,驚XD)話當年的說著往事如何如何,對此刻的人來說,只能是一種想像。那也就是了,如果傳統已經消失,我們仍然有權利知道,他是演化,還是斷裂,是選擇後的決定,還是從未有機會選擇的不知遺失。我更好奇的是,此刻的人或曾經經歷過去的人,會如何回應這樣的想像及回溯,是不堪的過去,還是回不去的從前?從已有的歷史中理解文化/經驗移動的軌跡(即便那是別人的),成為一種參照,對應於當下,引動可能的思考,才不致陷入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從,或是盲反。 誠然,這不過就是個大學社團課,有沒有需要那麼認真?但如果已經在各校為人師表的,曾經感受過體制教育的崩壞與失敗,也許可以有一毫的連結偷渡,關於一個大學社團課的剩餘價值。再往裡深掘,殖民島國的思維困境與盲點,大抵見微知著如是。行筆至此,寫的好像不是合氣道了呀XD

關於敬禮

試著每一篇寫一件像是微小不足以道的小事,但卻是在日本學習階段,最是影響而備受提醒(常常因為沒有做到而被噹的意思)的根本。 為什麼敬禮, 直接翻譯成中文,我們國中的時候就學過了,子曰:「君子無所爭。必也射乎!揖讓而升、下,而飲,其爭也君子!」,的“揖讓而升”就是了,只是轉換成跪姿而已,這麼簡單。 (註)“下,而飲”,則是另一個重點,日本人服膺於“work hard play hard”的道理,所以用力練習之後,就是用力聯誼用力喝酒。只是,我們只學會了後一句XD

如何敬禮

所以眼睛注視著對方是必須的,確認對方看到你,你也正視著對方,才從而起式是應該的,開始與結束,是同樣的,直到確定彼此都完成了敬禮,再同時開始動作/轉身離開。另有一說,這是儀禮,也是戰略,當視對方為敵人的時候,也應不難理解。日本人的矛盾,可見一班。 後記 如果這個日記真的可以從一個懶散的射手座手裡寫到第十篇,那麼至少前五篇,是不會有任何與技法有關的事,因為那些事,不能用腦袋想,用眼睛看的都不做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